风云挂机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1
查看: 1092|回复: 0

沪剧代表性传承人马莉莉:退休后服务社会是其乐无穷的大快事 ...

[复制链接]
匿名  发表于 2019-12-8 21:49:43 |阅读模式
沪剧是上海的地方戏曲剧种,初名花鼓戏,源起于浦江两岸农村的田头山歌和民间俚曲。据史料纪录,从最早的花鼓戏到今世沪剧,大抵履历了200年左右时间。2006年5月20日,沪剧经国务院答应被列进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掩护名录。身为“沪剧人”,沪剧演出艺术家马莉莉的发展与沪剧的发展相伴相随。
作为共和国的同龄人,她历经了沪剧发展四分之一的光阴,塑造了差别期间、差别性格的女性舞台形象,显现了新中国建立以来沪剧艺术发展的清楚轨迹。她见证了沪剧在20世纪70年代末不停到90年代的极盛时期以及厥后碰到的困难。国家级非遗项目沪剧代表性传承人马莉莉曾任上海市政协第十届、第十一届政协委员,在传承沪剧中作出了很大贡献。
一、结缘沪剧
小时间,我受妈妈的影响很大。她特殊喜好沪剧,是一个沪剧爱好者,平常不但爱听也喜好哼唱上几句,家里的收音机永久都是在放沪剧,以是我耳濡目染,从小就随着喜好上了沪剧。记得5岁在幼儿园时,要每个小朋侪上台演出节目,我唱的就是沪剧《小二黑完婚》中的唱段:“金旺金旺坏东西,前两天侬勒屋里发冷热,小芹想来看看你。......”小朋侪们听不懂,老师却笑得前仰后合。
出社会以后-挂机方案沪剧代表性传承人马莉莉:退休后服务社会是其乐无穷的大快事 ...挂机论坛(1)
沪剧《啼笑因缘》,马莉莉饰沈凤喜,陆敬业饰樊家树
1960年,我考进杨浦区少年艺术学校舞蹈班,一年后由于国家遭受严峻的天然灾难而被迫遣散,1961年又考进杨浦区戏曲学馆,由于妈妈听说学馆里有沪剧班,结业后就是爱华沪剧团的演员,就尽力支持我选择沪剧,今后与沪剧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本日我黑白常感谢妈妈的,她为我选对了工作。
其时杨浦区有四个剧团,爱华沪剧团是此中之一,财务上当局不拨款的,完全由剧团把演出积聚下来的、省下来的钱来办这个学馆。其时的条件很费力,又遇上了国家3年天然灾难。当年上海市人民沪剧团招收的学员有108人,但我们只招了10个人,只是他们的一个零头,由于剧团拿不出那么多钱来办学馆。但是我们的凌爱珍团长很有眼光,让我们跟学馆里的淮剧班、扬剧班一起练功。凌团长说,我们沪剧比力年轻,演员的演出伎俩也比力单一,以是肯定要向外剧种学习,反复夸大要练功、什么翻跟斗、打把子、练身材一样都不能缺。只管条件是很差的,冬天没有热炉,炎天也没有空调,练功用的地毯很旧很薄,学校住的地方也很大略,但当时学戏也不讲求这些条件,各人很投进,真是好学苦练。
沪剧作为一个年轻的地方剧种,用上海话对白、用上海话演唱,由于它产生于民间田头山歌,村里发生了什么事变,社会上有什么消息都可以拿来说唱演出,它扎根于民间,同时受到民间的接待。我黑白常敬佩这些老艺人的,他们很智慧、醒目,从田头对唱发展到“对子戏”(比方“卖桃子”“卖冬菜”等)再到“阿必大回外家”“庵堂相会”“陆雅臣”“借黄糠”等同场戏。特殊是20世纪30年代后,沪剧艺人进进到上海的都会陌头,城里的情况和农村完全不一样,城里人西装革履的,穿的是旗袍、高跟皮鞋、涂唇膏、烫头发,收支舞厅娱乐场合,看话剧、看外国影戏,老一辈的沪剧艺人们就以为,我们不能老演农村里的事,不能老演《阿必大回外家》如许的农村剧。他们就改编盛行的外国影戏,改编文明戏,把报纸上报道的故意思的消息改编成戏,出现了很多所谓的“西装旗袍戏”,附合城里人的口胃,一时大受接待。要说什么是沪剧的独特性?我想是它没有其他剧种那一套完备严酷的戏曲传统演出本领,这既是不敷但又有好的一面,没有束缚、可以大胆实验,什么都敢演,古今中外的都能演,很有一股与时俱进的精气神。固然,沪剧的大发展是在解放后,广大沪剧工作者有一种猛烈的翻身感,在党和当局的关怀下,广泛有一种要为新中国服务的心愿,特殊是在当代戏的创作演出上作出了庞大贡献,成为一个以演当代戏为主的剧种,不停随着期间脉搏进步着,这个恐怕是沪剧最重要的、最出色的独特性。
二、显现风采
出社会以后-挂机方案沪剧代表性传承人马莉莉:退休后服务社会是其乐无穷的大快事 ...挂机论坛(2)
我是爱华沪剧团造就的一名演员,1963年还在学馆学戏。但爱华沪剧团的《红灯记》1963年春节在红都戏院首演了,这是第一个出如今天下戏剧舞台上的《红灯记》,厥后著名天下的京剧《红灯记》就移植改编自它。1964年11月,“爱华”的凌爱珍、袁滨忠、韩玉敏、凌大可、王育、徐德甫一行6人应邀赴京,6日晩上在人民大会堂小会堂观摩学习中国京剧院的京剧《红灯记》。那天毛泽东主席、刘少奇副主席和邓小平总书记观看了演出并在苏息时访问了“爱华”代表,当先容京剧《红灯记》就移植于爱华沪剧团的沪脚本,他们是上海杨浦区属的一个小剧团时,毛主席兴奋地说“哦?团小志气大”,又接着说:你们小剧团能搞出这么个好戏是不轻易的”。还问了剧团的环境,问观浩繁未几?并指示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盼望剧团以后多编多演好戏。50多年后的本日,通常回想起这段往事仍倍觉幸福和暖和。
1973年上海市人民沪剧团和爱华沪剧团归并建立上海沪剧团(1982年改制为上海沪剧院)两个剧团归并之后,我就即是从一个区级剧团的青年演员,成为了国家剧院的有干部体例的演员了,这是一个很大的变革。只管爱华沪剧团有《红灯记》,也很出彩,但我们的艺术气力究竟有限,拿编导职员来说只有二个导演、二个编剧。而人民沪剧团就不一样了,拥有巨大的编导组,气力雄厚。1961年我进学馆时,是我的第一个本命年。两团归并的1973年恰好是我第二个本命年,我感觉本身就像从一个布满阳光和雨露的大花盆里,被移栽到了一个更大更美的大花圃里,供给我更广阔的泥土、更丰沃的养料,任我恣意地发展。为了表现两团归并的结果,殷功普团长决定《红灯记》《沙家浜》两个剧组的成员相互渗进,公布我担当阿庆嫂一角。一个区级剧团的青年演员刚进国家剧院立刻得到一个女一号主角,这正是“天赐良机”,这是信托、重用,固然也是一种磨练,这种压力是说不出来的。归并后的沪剧团到市文化体系的五七干校一边劳动一边排戏,排演中我碰到了很多朱紫、好人,他们帮我练唱、排戏,不停辅导我、鼓励我,我也确实很积极。终于,一个新人,一个新的阿庆嫂表态在了一个新的剧团里。
其次是老师的造就和让台。我以为我们这代人,其时统称“60后”,各个沪剧团本身办学馆办戏校举行专业练习,根本上都是1960前后进戏校的。以是这一代“60后”演员的演出本领、舞台根本功应该说照旧很踏实的。其时,“文革”还未竣事,老艺术家广泛不能上台,我们平常演出的剧目不是《红灯记》就是《沙家浜》,另有几台小戏和二三个新创作的大戏,每每也是修改的时间比演出的时间多。1976年粉碎“四人帮”,老艺术家们大多才50岁左右,也很年轻。其他剧种的老艺术家们纷纷登台表态,演出各自的特长好戏,深受观众接待。而沪剧团的这些老师们为了造就下一代,甘当绿叶,演副角辅助下一代。以是,我以为我们这一代演员可以或许比力早地在舞台上站住脚,应该回功于我们的先辈老师的让台。我经常说本身是荣幸的,两团归并后演了《沙家浜》阿庆嫂后,向导上一次次把使命给了我,编导们喜好与我互助,一次次把脚色给了我,一个戏接一个戏,一个脚色接一个脚色,只管云云我仍不敢有丝毫怠惰,谨小慎微不停演出到退休。
我前面说过,沪剧是一个以演当代戏为主的一个剧种,它是不停随着期间脉搏在进步的。这时期出现了很多在沪剧汗青上永留芳名的艺术家,有丁是娥、石筱英、解洪元、邵滨孙、筱爱琴、王盘声、王雅琴、小筱月珍、杨飞飞、赵春芳、顾月珍、汪秀英、丁国斌、凌爱珍、袁滨忠、韩玉敏等,他们中很多人建立了各自的艺术流派,至今各人还在传唱他们的经典唱段,他们照旧各剧团确当家人。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沪剧就开始了排练新创作的当代戏,好比颁布婚姻法后,就根据小说《登记》改编成《罗汉钱》,宣传新婚姻法,不能父母作主,也不能媒妁包揽,青年人要自由爱情自主婚姻。在这之后,沪剧又排练了《星星之火》,反映上海纺织工人在党的向导下奋起罢工,与日本资源家及其走狗举行斗争的故事。这两部戏都被拍成影戏在天下放映,引起猛烈反响。
到20世纪60年代沪剧更是大演革命当代戏,此中出了两部赤色经典剧目,天下人民都知道京剧的样板戏中有《沙家浜》《红灯记》,实在这两部戏的前身都是沪剧的。《沙家浜》是根据上海市人民沪剧团创作的沪剧《芦荡火种》移植改编的。《红灯记》是根据爱华沪剧团创作的沪剧《红灯记》移植改编的。到“文革”的时间,即便是文艺界遭遇严峻摧残,许多剧团被迫遣散,很多演员被迫转业转业,但爱华沪剧团照旧留下来了,由于是对样板戏有功,以是上级向导指示继承搞文艺革命,搞新的创作。到1970年再移植京剧样板戏,到1973年就把上海市人民沪剧团和爱华沪剧团这两个沪剧团归并建立了上海沪剧院。
我听剧团先辈老师讲,1949年解放是个安全的过渡,戏照常演出。但是1976年“四人帮”粉碎以后就不一样,许多遭毒害的先辈老师们从“牛棚”里被解放出来,很多区剧团也规复建立了,开炮戏固然是各个剧团的最拿得脱手的王牌戏,以是,这一时期的文艺演出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峰。而且谁人时间观众娱乐的选择面相对要少一点,很多家庭还没有电视机,以是到戏院里看戏的人特殊多,每排挤一个新戏总是客满,一只戏看十几遍的观众许多。如今如许的观众恐怕很少了。
现实上剧团的生存很大一个题目就是钱,我们固然是国家剧院也面对这个题目,有一阶段上级是差额拨款,固然发到每个职工手里的工资也是差额的,靠啥来办理,靠演出收进,靠好戏吸引观众来买票。我们剧院也实验过用股份制情势来办理,动员员工认购多少股份,由于是一个新的做法,很奇怪、又是暂时性的一种做法,各人很支持、踊跃到场,效果皆大欢乐。如今环境很多多少了,全额工资,排新戏可打陈诉到有关部分申请拨款,后顾之忧没有了,可满身心地投进到新戏创作演出中往了。
我常说,事物的发展是波浪形的,沪剧的发展同样是如许。1949年解放后是一个发展的高峰,到1976年“四人帮”粉碎后又是一个高峰,1978年进进改革开放后又是一个高峰。但是到了如今,沪剧的处境开始有了变革,观众群体中的很大一部门由于房屋拆迁被分到了郊区的住宅小区,戏院的演出少了,下社区时机多了,有些地方由于条件有限只能随机应变。再讲专业剧团已往上海号称有六大沪剧团,尽大多数郊县都有县沪剧团,江苏省的苏、锡、常以及吴县、太仓、昆山等都有沪剧团。如今,整个沪剧界只有三个剧团,一个市属的上海沪剧院,两个区属的宝山沪剧团和长宁沪剧团。就天下而言,剧种有几百个,这中心既有“天下第一团”,即整个剧种只有这一个团,但也有很多剧种光专业团体就有几十个乃至一百多,旺盛得不得了。但作为多数市的上海只有这么几个团未免让人有些担心了!
沪剧作为一个地方剧种,它的辐射面和影响肯定有范围。沪剧重要在长江三角洲地区传播。沪、越、锡、淮、扬等剧种都会运用江南小调的旋律,只是咬字口型差别而已。我记得80年代初次赴香港演出,记者招待会上记者提问:越剧是上海地方戏,你们沪剧呢?我答复是:上海称沪,沪剧是上海的地方戏,浙江称越,以是越剧是浙江地方戏。有人搞不清地方剧种,但假如你说,你看过京剧《红灯记》《沙家浜》吗?答复是:看过。你再问这两出戏是根据什么剧种的戏改编的?答复是不知道。这时我就告诉他们,这两个戏都是根据上海的沪剧脚本移植改编过来的,沪剧是上海的地方戏,说多了,他们就知道了、记着了!
三、器重传承
2006年,沪剧被列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掩护名录,2008年我也被列为沪剧剧种的代表性传承人。
将沪剧列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相称于就有了一个包管,包管沪剧这个剧种不会消散了,以后在发展历程中碰到什么困难和题目时,能有一个部分来资助和关心你。
我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沪剧传承人,除了荣誉外,更多的是一种责任,要对荣誉称呼负责,对本身的剧种负责,对上级主管部分负责。
出社会以后-挂机方案沪剧代表性传承人马莉莉:退休后服务社会是其乐无穷的大快事 ...挂机论坛(3)
马老师讲座
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各行各业竞争猛烈,都面对许多题目和贫苦,文化体系也是困难多多。作为传承人,我应该做点啥?怎么来做?不停是我思索的一个题目,只管已经退休了,但心还在沪剧上。记得2003年我当上海市政协委员时,我的第一只提案就是关于掩护传承地方方言。地方戏是靠地方方言来支持的,地方方言没有了,我们的根没有了,就像一棵树,它的根枯萎了缩小了,上面的树枝和树叶将会是什么环境是可想而知的。如今这方面环境有所好转,幼儿园、学校的孩子们可以讲上海话、唱上海童谣,乃至音乐课唱一段沪剧,很多多少学校有沪剧特色班,家长和学校都很支持。
2007年,我从上海沪剧院副院长位置退下来,不久也退休了,我根本上就不到场戏院演出了,偕行和观众以为有点惋惜,但我是如许思量的,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再好的演员都有退出舞台的那一天,再讲剧院现在有许多青年演员,应该让更年轻的演员多上舞台演出,演员就是在舞台上不停跌打翻滚才气成才的。我2010年前重要与他人互助写了一本书《灯,总是亮着》和一本《马莉莉沪剧唱腔精选》。
现在我重要是到场社会运动,比方到学校到社区各文艺中央作各种艺术讲座,有《我的艺术人生》《沪剧的汗青、经典、传承、近况》《沪剧经典唱段赏析》,近来搞了《开国70年的赤色经典》等,10年来估计有200场左右。还到场青少年和成人的各类艺术角逐,担当评委工作。还为群众文艺作辅导,资助排点戏、出出主意。2010年起被聘任上海市白玉兰戏剧演出艺术奖评委库成员,看戏到场座谈会。2012年又被聘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总的感觉是从戏院舞台走下来的我又走进了更广阔的社会大舞台中,用学到的知识服务于社会,服务于老百姓,这是一件其乐无穷的大快事!我以为这些是我作为沪剧传承人应该做的,也是我对沪剧的一种责任。
上海是个海纳百川的大都会,已往是如许,以后更为云云,将有更多的外地人来到上海,就会出现对这个地域的方言听得懂或听不懂,讲得来照旧讲不来的题目,听不懂本地方言要他往看这地方戏也有点为难了。实在各地地方戏的生存近况大抵是差未几的,前次和评弹团同道谈天,他们也说如今苏州的很多孩子都不会说苏州话了,固然也不进书场了,书场里的听众尽大部门都是些老人。我如今往讲座,除了学校外,来的听众大部门是50岁以上的,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很少。以是我如今很器重我身边的一批年轻的当地观众,只管他们没有看过我的舞台演出,其时他们都在读书,相识我重要是通过看我的电视录像。另一个题目就是如今沪剧编剧的异地化,随着沪语情况的萎缩和沪剧的式微,如今剧团认识沪语的当地编剧很少,肯静下心来写沪剧脚本的编剧未几了,这对剧团的新创作带来肯定的难度。
我的发起就是要掩护地方语言,要让孩子从小就打仗方言。实在让孩子在学龄前上幼儿园的时间说方言,他肯定会记着的。到7岁上小学,学校教的是平凡话,但只要同时也能讲方言,这对地方方言的掩护是有积极意义的。香港的前特首董建华11岁就脱离上海往了香港,2017年香港回回20周年的时间,上海电视台采访他:“董特首,我们知道您是上海人,本日我们就用上海话采访您。”他轻微停顿一下,就用上海话说,11岁到香港以后,有70多年没讲过上海话,但是偶然听到上海话照旧能完全听懂的。固然他说得很慢,但是依然能说得很好,很好听,一口道道地地的上海“当地话”。如今比力好的一点就是,许多新上海人也都在让孩子从小就学上海话。
沪剧进讲堂这件事我不停很支持。我们上海如今有些学校在办“特色班”,此中学唱沪剧就是内容之一,也很受家长和门生的接待,还排成演出唱到很多地方和很多场所演出,很受群众接待。我常常跟门生的家长和老师讲,不要担心孩子学沪剧会影响他学习,实在反而有资助,学了以后脑筋特殊好。我们从前曾做过一些观察,发现班里到沪剧特色班往学习过的门生,他的声音特殊大,由于他知道运气,胆量也特殊大,脑筋也特殊活络。特殊是语文写作的结果特殊好,由于他们会把戏文中的唱词用到写作上往,很生动。许多人问我,马老师您都70岁了,怎么如今演讲还那么好?我就说,由于我从小学戏,比一样平常的孩子要多一个头脑。我以为,作为门生除了要认真学文化知识,文艺生存照旧丰富一点比力好,如许会开辟视野、比力生动、性格开朗、布满生机。
我常常说我的人生特殊丰富。为什么?由于我不但有马莉莉的人生,我另有张志新、白灵、宋庆龄等很多女性的丰富人生......我太满意了。我会在这些脚色与脚色中心往探求关于人生的真谛:热爱生存、对峙真理、执着寻求,让生存布满正能量。


http://www.fyguaji.com
回复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 风云挂机网

GMT+8, 2024-11-15 17:05 , Processed in 1.831813 second(s), 24 queries .

风云挂机网 免费分享,开放交流论坛

© 需要联系站长可内信,或者电报 电报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